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低年級孩子需補充哪些“生活課程”

生活領域包含哪些課程?


  小學低年級的新課程中,有一項和過去很不一樣的設計,就是不再有自然、社會課這樣的分科,而是以“生活課程”作為統合。


  所謂的生活領域,包括了我們所知的自然、社會、音樂唱遊、美勞等科目。對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在這些科目上的學習並不在專業的技能,卻是能夠多面向地認識、體察、以及創造“生活”;如何將知識更為生活化,成為教學上最主要的方向。於是,從孩子所關心的生活議題、周遭環境切入,來進行較深入的發現、討論、思考,是更具有實質意義的,至於它可能屬於社會還是自然,也就沒有必要作全然的劃分。同時,在這個階段,即使是個人創作或是美感欣賞,仍然需從生活中引導,並且要能夠在孩子的生活中發生作用,他們進而能夠學習如何更有彈性地轉化、表現出他對環境的種種感受。

生活課程新特色


  另一方面,將這些課程整合為一個生活課,可以讓老師更有空間作主題式的教學設計。例如,本月主題是“水”,家長便可以活用連續幾周生活課,介紹水的特性、三態、水資源、水的生態(自然),和小朋友一起察探生活用水、社區水的處理問題、或是找尋水和人、人與水之間的依存關係(社會),輕鬆唱游水的歌曲、玩玩水的遊戲(音樂),進而用他們所認識的水的特性來創作出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學習與觀察(美勞)。這樣的系列教學活動,孩子們可以從科學、人文、藝術的觀點,清楚瞭解“水的功能與重要性”,培養“對水的感情”,談“珍惜水資源”也才能夠深刻。

生活領域的學習指標


  在生活領域中的主要學習指標,當然還是必須參考老師的教學設計重點,更進一步瞭解孩子將在這個學期學到什麼樣的能力。以下是根據教育部擬定的能力指標作簡單整理及舉例:

▲認識周圍環境 例如:辨識地點、位置、方向,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與歷史變遷。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例如: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瞭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的角色。


▲察覺社會與生態關係 例如: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舉出重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藝術探索與創作 例如:


*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運用視覺藝術創作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嘗試各種媒材,引發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基礎性視覺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樂趣。


*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運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


▲審美與思辨 例如: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文化理解 例如: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搜集各種喜愛的圖片、小飾物,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間。透過表演,體認自我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例如: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輕重…)。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溫度升高時冰會熔化)。由系列的觀測數據,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豆子成長)。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有因果關係。


▲提升科學認知 例如: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數據。「察覺」到每種狀態的變化常是由一些原因所促成的,並「練習」如何去操作和進行活動。


▲涵養科學精神 例如: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也有自己的想法,它們可能也很管用。學習安排工作步驟。學習如何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一件事。喜歡探討,具求知動機。

  以上這些學習指標提供給父母做參考,既然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合為生活課程,顧名思義便是希望這些知識能融入生活當中,奠定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因此父母可以試著思考看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幫助孩子達成這些學習目標。例如中秋節就要到了,父母可由吃月餅、賞月等活動中,讓孩子畫畫、編歌、探討月亮的盈虧、中秋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帶孩子一起挑選月餅禮盒,幫助孩子瞭解月餅的成分並傳遞環保的概念,從這些活動中,這三個領域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便都可以達成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