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調查顯示:七成孩子接受“事實單親教育”

“學習壓力大,生活沒意思!”“除了電腦遊戲,什麼都不好玩!”“生活就是爸媽讓幹嘛我就幹嘛!”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們這樣說。對一些小學生的個體調查也顯示,在他們可支配的時間裏,課業時間(含家庭作業)占55%,同學對話時間占15%,玩遊戲占10%,看電視、漫畫等消磨時間超過15%,與父母對話時間低於5%。在這些時間安排中,做家務活幾乎沒有,創造性活動幾乎沒有,與父母交流生活感受幾乎沒有。這樣的後果就是學生沒有體驗自我能力的機會,沒有自我反思的需要,沒有認知生活和社會的機會,更沒有考量自我未來的需求。

  現代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許多父母對此也有所認識,但苦於在遇到問題時不知道怎樣解決。在新的一年裏,本版將與深圳市東方之子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依託其家庭教育專家,來揭示深圳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以活生生的案例與專家一對一答疑,來幫助市民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讓所有的家庭和孩子都從中受益。

  “我的小兒子指著鼻子罵我,我的大兒子來安慰我……”日前,在深圳南山蛇口一個茶館裏,一位40歲左右的父親坐在記者面前,囁嚅著訴說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心靈創傷。這位大型企業的高管此刻神情黯然,令人深感同情。

  這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經歷了與妻子和六年級的小兒子近兩年的冷戰後,終於因為小兒子大為不敬的舉動而大怒,與孩子大打出手,與妻子徹底反目。心中聊以自慰的是,那個從小就很聽話的大兒子從異國他鄉打來的安慰電話。“同一個家裏養的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大差異?”他失神地反復追問同樣的問題。

  “大兒子的成長過程正是父母的成長過程,幾乎是與父母共同成長,患難與共。而小兒子則成長於家庭富庶、母親退回家庭的時候。孩子沒有共患難的經歷,更重要的是,母親退回家庭之後心態發生很大變化,不滿足於扮演家庭角色,因此與丈夫長期爭執,以至於把小兒子當成了一個反擊對方的武器。父母間的矛盾極大傷害了孩子……”深圳市東方之子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宋承昊老師對這個案例給了這樣解釋。

  “在深圳,社會人員結構特殊性本身就潛伏著家庭教育的危機!”“學習型家庭”研究學者、深圳市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主任黃孔辰提出了如此的觀點,“貿易、實業從業人員比例大,外來人口比例大,人口流動比例大,直接導致的就是‘事實單親教育’、‘留守兒童歸巢’、和‘價值觀衝擊’三大教育隱患。”

  七成孩子接受事實單親教育

  所謂“事實單親教育”,意即“名義上雖然不是單親,事實上接受的是單親教育”。在深圳有多少孩子接受如此教育方式?教育機構統計,這樣的孩子占總數71%。記者採訪中解到,有的學校甚至達到80%以上。

  來自潮州的楊媽媽最近一直是家庭教育諮詢機構的常客,自從孩子讀到三年級以後,她就越來越感覺到教育孩子力不從心。“孩子爸爸剛開始創業,沒有時間,並對孩子的現狀十分不滿;瞧不起孩子,也瞧不起我,認為我沒有教育好孩子。孩子學習不好,強得不得了,管都管不住。我兩頭不是人,沒人在乎我的委屈,訴苦都沒地方……”她滿臉疲憊、過早衰老的臉上滿是無奈和痛苦。

  對此,東方之子家庭教育專家楊秀紅認為,父親的角色是不可取代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占70%,包括情感、語言、思維三種能力,大部分母親只做到了50%;而由父親傳遞的30%是母親無法完成。這部分內容主要就是“性格”,因此能力上面出問題,可以從母親那裏找原因,性格上面出問題,就必須怪爸爸了。

  來自教育系統的回饋是,深圳孩子能力都很強,性格上面的問題卻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

  孩子成了家裏的陌生人

  對“留守兒童歸巢”,南山區教育局心理教研員劉道溶定義是:小時候一直與老人一起住在老家、小學或初中時來到深圳與父母一起生活。

  張女士的兒子一年級下學期終於從姥姥家回到父母身邊,做了“父母家裏的陌生人”。“兩年了,孩子一直不願意大聲叫爸爸媽媽;學習很落後,稍微一說,他馬上繃著臉、咬著嘴唇,如臨大敵,像驚弓之鳥一樣。老師們無法跟他溝通,他永遠緊閉著嘴、耷著眼睛……”張女士這樣描述孩子的狀況。

  宋承昊分析說,隔代教育的結果往往是“養而不育”,老人的生活特點本來就容易讓孩子傾向於遲緩、弱小。孩子小時候在姥姥家接受的教育非常薄弱,保姆的教育方法非常粗暴,讓孩子對學習形成了心理障礙。而回到父母身邊之後,父母其實也都不習慣做父母,不了解孩子,與孩子之間缺乏感情基礎。就像需要磨合的外人,連笑一笑都不自然。再加上父母忙碌,真正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時間並不多,因此,孩子就成為了一個情緒極其脆弱的人。

  深圳這樣的留守歸巢兒童有多少?據不完全統計,已達43%以上。

  青少年生活內容貧乏

  “本來好好的一個孩子,初中到深圳後學會了抽煙、通宵上網;整天跟我伸手要錢,不給就跟我翻臉。我現在都很害怕他……”一位普通家庭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十分擔憂。

  “深圳是個經濟和文化前哨,本地孩子近年來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較大,而內地來的孩子極易遭遇突如其來的價值觀衝擊而發生扭曲。”黃孔辰如此解釋“價值觀衝擊”這個命題。

  宋承昊說:“青少年所形成的價值觀,其實就是告訴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這與孩子所生活的社會圈子的主流價值觀緊密相關。深圳青少年的生活內容相對貧乏,孩子缺乏與父母共處的機會,很多孩子實際上是遊蕩於同齡人中間,消極的東西極易在其中醞釀孳生。當極端負面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的破壞力是非常可怕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