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也說說生男生女的這點事兒

這是盤古開天地以來人類就在做的一件事,可這事兒傳了千年,越傳還就越來事兒了。在精子與卵子相遇的那一時刻,就注定了一枚受精卵的性別。可我們很多人都耐不住那280天的等待而總結了無數的生男生女表以及經驗談。在物質不豐富的過去,性別可能決定了一個小家甚至是整個家族的生存和發展。但在物質豐富、人丁過旺的現代,仍然樂此不彼的上演著「我猜、你猜、大家猜」。要問我說這種「性別好奇」是否帶有「性別區別對待」的成份呢,我覺得多少還是會有一些的。



問大家喜歡粉色還是藍色,可能大家都會有各自己的答案,誰也不會因為自己和別人答案的不同而認為對某種顏色有歧視。但如果將這二種顏色與性別一掛鉤,我想會有不少國人會重新選擇自己的答案了。我想說之前選擇某種顏色而之後又改答案的,估計這部分人的潛意識裡是帶有性別區別對待的,至少是受了。這種影響選擇的思想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從老祖宗至到老媽那言傳身教裡來的。即使面對當下的經濟不景、就業壓力、教育開支和一票(獨生子女證)否決制,以及未來的人口膨脹的剩男21世紀,還是很多人選擇沒有困難也要生,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生的這條路。那麼,是我們的國策太不盡人情了嗎,畢竟獨生子女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都慢慢顯現出來,引起專家學者的大討論。難道真得我們的國人是如此難以教化,如此沒有素質?還是兒女雙全的人性被誤讀?那麼,讓我找個地方找個群體,研究研究。澳門,生育孩子的成本較大陸低很多(對於本澳居民給予從懷到產的費用全免政策),且不限生育數量。而且從環境上來看也是中西合璧的大雜院兒,有外國人、土生葡人以及更多的從廣東福建移民來的中國人。因此,在這樣一個各項生育成本低廉、政治環境寬鬆、思維多元化的一畝三分地兒裡,應該能夠較為客觀地看出中國人對男女性別的潛意識觀念吧。我就不完全總結一個自己的感受吧。僅為一家之言。



總結我周邊人群的經歷及我去醫院孕檢期間的感受,澳門各個年齡結婚生子的都有,我曾聽過有高中生畢業因懷孕而結婚的,也有四十多歲的高齡產婦,而且還存在未婚生子的例子。沒有計劃生育的澳門人民,一般會生二個及二個以上。這倒有幾分真是出自於一個孩子太孤單、多兒女多福的想法。當然,也存在只生一個的家庭,但絕大部分都是只生了一個兒子後不再生了。如果第一胎是女兒,之後追生的比例幾乎是百分之百。這或多或少還是體現了中國人傳統思維中想有一個兒子的想法。因很多移民自福建的家庭仍然保留著有二個兒子的生兒意識,導致包括我老公在內的這一輩兒成為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不過這帶來一個好處是由於不是單傳,多兒子的大家庭分成小家庭後,必須生兒子的意識開始淡化,並開始有很多小家庭選擇只生一個,或者在五六年內先生一個。這可能是出於經濟考慮作出的決定。是否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澳門,「重男輕女」的思想慢慢開始向著「想男念女」呢?在我看來是有這個趨勢的。



那麼,還會有人表現出喜歡某個性別的寶寶,我想可能有經下幾個因素決定,按影響程度從高到低為:一是受家庭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影響而有所偏愛;或者一方因另一方的偏愛思想被動服從,比如怕老公或老人嘮叨而想生男寶;二是由於自己的成長或生活經歷而偏愛某一性別,比如因早年缺少父愛而偏愛男寶;三是將性別做為與攀比、炫耀甚至是利益來源的資本,比如為了繼承權、拆遷、戶口等偏愛男寶;四是由於害怕某種遺傳而偏愛某一性別,比如怕禿頂遺傳偏愛女寶。以上因素較少能和知識素養直接聯繫起來,反而我認為較多受個人的家庭教育及社會觀念影響。因此,即有高知分子「精神遺棄」母女的新聞,也有想有女兒而不惜報養的農村家庭。



最後想說的一句是,如果未來科技能夠再發達一些,國策再人性化一點,希望能成全每個家庭兒女雙全的願望,如此,生男不再有中彩的驚喜、生女也不再有失落的歎息,讓原本很自然的事情自然起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