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母乳餵養: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

 其實,早在2007年就很想寫這個話題了。那年,我們做了一個有關「0~3歲嬰幼兒餵養」的課題,發現「母乳餵養」竟然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一方面,媽媽們似乎都知道「母乳餵養好」;而另一方面,「母乳餵養率」卻是逐年下降。在上海,「母乳餵養率」始終難以達標。這是為什麼呢?
  當時,根據調查的結果,我們曾理性地歸納了兩大原因:
  其一,社會經濟方面。年輕的母親由於職業壓力、時間限制,沒有辦法盡情哺乳,很多只能選擇「過早斷乳」,或者乾脆不餵母乳;
  其二,個體主觀原因。比如,害怕母乳餵養後身材「變形」,或者僅僅是害怕乳頭疼痛。
  因為我自己沒有哺乳的親身體驗,所以,完全不能體會什麼是母乳餵養,甚至對很多放棄母乳餵養的年輕媽媽多少有些微詞,覺得她們過於「自私」了。
  直到去年——2008年,自己做了母親,親歷了整整13個月的母乳餵養,我才知道:
  母乳餵養雖然是人類最自然的過程,但它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那麼容易——
1. 原來並非是媽就有奶
    因為自己是被充分(甚至過度)母乳餵養大的——據母親說,我一直吃母奶到4歲,所以,從懷孕開始,我就自信地認為,「我一定會有奶」,而且會「奶量充足」,好像天生就是屬「奶牛」的。
  2008年2月11日,我女兒OK的誕生,著實給我上了第一堂「母乳餵養」課——當產後半小時寶貝第一次用力吮吸時,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奶」,而到底什麼時候會有,誰也說不準。看著寶寶認真而執著地動著小嘴,新奇之餘我不免著急起來,尤其到了晚上,小傢伙因為飢餓而大哭,我卻只能白白等著……第一次感受到了母乳餵養的不簡單,也第一次嘗到了當母親的「無奈」。
  謝天謝地,總算第二天有奶了,原來的自信又開始膨脹。很可惜,再一次被寶寶打敗了,那點奶水根本不夠填飽她的肚皮,她只美美享受了一會,就「斷糧」了。因為嘗到了甜頭,她再也不願意放棄吸媽媽奶,不斷加大吮吸的力道,直到最終確定「沒有了」,才鬆口。最後就是傷心地大哭——餓,餓,餓!
  想著用奶粉先對付一下吧?可恨的是寶寶吃了母乳後,很自然地就排斥奶粉了。我這個媽,只能聽著寶寶暴哭,躺著、等著奶水的再次「到來」。真希望自己的奶水能像自來水一樣,即開即飲……


2. 不放棄,是母乳餵養的硬道理
    剛開始沒有奶或者奶不夠,其實是母乳餵養過程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怎麼辦?這個時候,媽媽所採取的應對方式,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母乳餵養。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原來滿心希望母乳餵養而最終遭遇失敗的媽媽,通常會陷入下面兩種「誤區」:
第一, 過早依賴奶粉。
  很多母親或者是她們的家庭,因為受不了寶寶的「哭」,很早就開始添加奶粉。從寶寶出生那一天起,醫院的護士會囑咐:每次餵奶粉前,最好先吮吸母親的乳頭,以便疏通乳腺,早日出奶或者出更多奶。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趨易的,誰能在寶寶餓得大哭時,讓她充分吮吸乳汁並不充盈的乳頭,然後再去沖奶粉呢?喝奶粉得了!尤其是在晚上,累了一天,誰還有那麼大的耐心等待「吮吸」呢?
     大人是這樣,寶寶也是這樣呵。別看孩子小,她卻很敏感,尤其對於「吃」這一頭等大事,她很快就會建立「條件反射」——哭了就有吃。而且一旦適應了奶粉的味道,她就不再願意賣力地去吮吸母親那「沒奶」或「少奶」的乳頭了。這就無形中進入了母乳餵養的惡性循環:寶寶吮吸越少——母親的乳腺就越難疏通——乳汁就越少——大人就越「懶」得讓寶寶吮吸,越早越快地給寶寶沖奶粉——寶寶吮吸越少……就這樣,很多母親在一開始就失去了母乳餵養的機會。
  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她初為人母時,家中請了一個「月嫂」。和很多母親一樣,她最初幾天也是沒有奶,「月嫂」給她熬了催奶的湯汁,可她依然奶量有限,每晚「月嫂」都要起來沖奶粉,朋友也遵照醫生的囑咐,每次都先母乳餵養。
  但不到一周,朋友自己就有些「受不了了」,自己疲勞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不忍心看到寶寶每次的「白費勁」,於是,寶寶吮吸奶頭的時間越來越短,奶粉越吃越多。寶寶還沒有滿月,朋友就已經完全放棄母乳餵養了……
  第二種,因排斥奶粉而焦慮。
  不少新媽媽多少知道,寶寶的味覺非常敏感,對最先吃的東西「印象」深刻,會產生「先入為主」的效應。所以,一想母乳餵養的新媽媽,可能或多或少會擔心奶粉對寶寶口味的影響。
  在產後最初幾天的「沒奶」或「少奶」期,這些媽媽容易陷入過於焦慮的狀態:即不願意給寶寶多餵奶粉,希望盡量讓寶寶吮吸乳頭,同時對自己奶少又無能為力。在這樣的心情下,自然坐臥不安,結果進入另一種母乳餵養的惡性循環:母親越焦慮著急——越休息不好——奶水越少——寶寶越哭鬧——母親更焦慮著急……最終會因為自己的挫敗感和周圍的壓力,而離母乳餵養的願望越來越遠。




3.母乳餵養的成功,不僅取決於生理,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
  在女兒倔強的期待中,我也學會了等待。
    母親告訴我:慢慢來,奶總會有的。這就是我放鬆的最好理由。
  親愛的准媽媽和新媽媽,請聽我這個過來人的真切體會:母乳餵養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於你的生理因素,更重要的是你的心理因素。
  如果你打定主意母乳餵養,而且確定自己完全有哺乳的生理條件(這在很多書上都提及),那麼,我曾經用過的「心理法則」,或許可以神奇地幫助到你。
  第一條:堅定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管是因為「過早依賴奶粉」,還是「因排斥奶粉而焦慮」,最終導致母乳餵養失敗的,其實並不在於奶粉,而是媽媽對自己的放棄。過多挫敗感的堆積,讓媽媽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在最初的一周中,我也反覆懷疑過自己「可以做到嗎」。儘管在懷孕的時候,閱讀了很多有關「母乳餵養」的信息,事先已經對此有所準備,但真正碰到了,還是感覺非常挑戰的。
  因為書裡只寫「一般情況」,而且書裡不可能有寶寶嗷嗷的哭聲,不可能有「其他聲音」的壓力,比如,家人不一定跟你一樣重視「母乳餵養」,可能會好心地說,「沒有奶就算了,反正現在奶粉營養也很好」。
  在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反覆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我一定可以的」。心理學的一個偉大發現,就在於它指出,「認知可以影響行為,乃至生理」。當你堅定地相信自己「可以」時,你會平靜下來,因為你知道,遲早你會成為一個令寶寶滿意的「奶牛」。
  第二條:慢慢來,讓自己放鬆。生孩子很辛苦,初為人母的興奮也常常讓人無法安睡,如果小寶寶再「餓」得哭鬧,就更加讓你心亂如麻了,怎麼放鬆得下來呢?不想陷入母乳餵養的惡性循環,就必須想辦法讓自己放鬆下來,好好休息、好好吃。對於我來說,要特別感謝我的母親——一個母乳餵養成功的母親,她的陪伴和引導,遠遠超過任何書本上的知識,使我在最初的「等奶焦慮期」寬心放鬆。
  母親告訴我:慢慢來,總會有的。這就是我們放鬆的最好理由——孩子要一天天養,我們有足夠的時間。
  第三條,相信孩子的生命力。「生是一種本能」,別看寶寶很小,但卻有著驚人的生命力。她很懂得怎樣表達飢餓,怎樣將就著先填飽肚子,甚至她會比母親更有耐性等著「下奶」。女兒OK自第二天吃過奶後,就不再接受奶粉,竟然那麼小就知道「吐」,好像餵她毒藥似的。她有極強的耐性等我餵奶,即使只有幾口,也很滿足。在她倔強的期待中,我也學會了等待,而且常常自我解嘲「她的哭聲這麼嘹亮,肯定有的是力氣,再等一會兒,不要緊」 。
  第四條: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放棄母乳餵養是因為月嫂說「你的奶太稀沒有營養,孩子老是吃不飽」。現在回過頭想,她覺得月嫂多半是因為「先吮吸再衝奶粉」太麻煩才這樣說的。
  在母乳餵養的過程中,你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其中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那些「不同的聲音」常常會動搖你的決心,諸如:「奶是不是不夠好」、「我是不是太固執了,奶粉其實挺好」、「喂奶太辛苦,斷奶更痛苦」等等,這個時候,你要靜下來,仔細地聆聽自己心底的聲音,問自己「為什麼要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帶給寶寶和你的是什麼」。
  母乳餵養是你深思熟慮的選擇,而且有充分的科學根據。最重要的是,你會發現,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僅僅出於營養和健康的考慮,更是出於人類對情感的關懷和需求,是出於母親對孩子最自然的哺育之情,和孩子對母親的依戀,這個時候,其他的聲音還有什麼意義嗎?
返回列表